有人說,全世界最好看的建築都在巴塞隆納。
其實也不假,而全世界主流風格的建築都在巴塞隆納,那是真真真的。
一個只有101.9平方公里的地方,(BTW,廣州的面積是巴塞隆納的70倍+)
偏偏是這樣一個地方,就包含高第的烏托邦、密斯的極簡主義、理查‧邁耶的白派等大師的作品。
那麼,《磚築旅程》的第一期,就讓我們走進巴塞隆納....的德國館。
巴塞隆納德國館,由現代建築大師F4之一的顏值擔當,密斯‧凡‧德‧羅於1929年所設計。它是密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建築史上極為重要的經典。
但其實,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德國館,並不是當年建造的原版,而是1986年的重建版。
(1986·重建y·鈕扣祿·德國館)
可惜的是,原版僅存世6個月左右,在世界博覽會結束後就被拆除。儘管德國館出現的時間極短,它帶給世界的震撼,卻在巴塞隆納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在主流的學院派風格的背景下,德國館成為當之無愧的「不一樣的煙火」。
1929年德國館南側視角鳥瞰圖
1930年,在世博會結束之後,作為臨時建築的德國館就被馬上拆除,並輾轉運回了德國。
隨後西班牙經歷內戰的波折,直至1966年,一眾先鋒建築師為再次點燃,巴塞隆納現代主義火種,提出重建當年輝煌-德國館,並邀請遠在芝加哥的密斯參與重建工作。
但不幸的是,1969年,密斯 · 凡 · 德 · 羅老爺子突然逝世,重建工作被迫擱置。
直到1986年,經過眾多建築師的努力下,才將德國館再次展現在巴塞隆納。
但剛好是這次重建,才將一個「臨建」完美修繕成經典的「臨建林建」。
因為在1929年的原版,工期緊張,預算不足,採取的也是「加泰隆尼亞拱」的基建方式直到博覽會開幕,其實場館並沒有完工,甚至,在展館的南立面,原本設計中的石材牆面只是刷上相似顏色就匆匆開幕了。
後來的原址重建,以永久建築的目標,重點解決了原版承重、隔熱、排水等問題,真正誕生德國館2.0。
除了重建的波折,材質的選擇也成為德國館的設計精髓。整個場館中,自然和人造材料交錯分佈,運用大理石、石灰岩、鋼和玻璃為主材質。
其中,義大利石灰岩大量運用在台基,以及反射水池旁的外牆。陽光下石灰岩成為次光源一般的存在,將漫反射的光線投入室內,使得室內空間更顯通透,柔和。
石灰岩特有的反光性,以及密斯在台基上的無縫處理方式,使空間分界進一步消解,讓整個展館成為一個完整的體量,而非兩個分隔的個體。
主次展覽空間隔間分別採用阿爾卑斯綠色大理石、提諾斯綠色大理石和產自非洲的金色縵瑪瑙幹掛,過推削的技藝劈開,得到對稱的圖案,使得牆面就如一幅巨大的畫作,展現大自然原石的紋理美。
作為平衡,灰色、綠色、白色和半透明等多種類型玻璃,也大量應用在室內隔間,厚重與清透、可視與封閉,最終塑造出一個完全流動的開放空間。
巴塞隆納德國館,被視為20世紀現代主義設計到來的代表建築,詮釋著80多年前的突破勇氣,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輝。
今天就到這裡吧,關注DouYin:磚築旅途,下期繼續帶你們去全世界搬磚~
(感覺巴塞隆納可以再說十年)
(本文為企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