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網訊 日本美,美麗在傳統與現代的自然並存。而在2019年的卡薩羅縱橫世界之旅中,我們二度遊歷日本。在日本,我們親身感受到的正是動靜中的日本之美。
遊歷日本,自然、傳統、現代、新潮的事物隨處可見,你可以看到身著和服優雅的女性,也可以看到打扮時尚的澀谷系萌妹;你可以參觀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築,亦可遊覽「後起之秀」的城市地標,反差甚大的事物,如同一動一靜,沒有對錯,反而交相輝映,成就一個獨特的日本。
正如日本俳句家松尾芭蕉筆下之句:「今晨的春天,不知是誰的形狀相似。」今晨的春天,不知是誰的形狀相似。日本這個國家,帶著極大的包容性,保護各種美好的存在,每天都迎接著不一樣的美。
最美麗的富士山,不在富士山
提起日本,無人會忽略富士山的存在,它已經全然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代表符號之一。
談到富士山,以往我們只知道它是日本傳統的象徵,而這次旅程讓我明白:真正的日本人,才明白它更是日本文化的靈魂。千百年來,富士山都被大和民族奉為聖公。在日本人民心中,富士山是神聖的,過去的日本國民甚至認為,人一生當中總得到富士山半山腰的淺間神社朝聖一次,人生方得圓滿。至今,這份對富士山的熱愛依舊存照,只是展現的形式更多樣化。
日本人對富士山的執念已深入骨髓,融入血液。羽栗田(Yuga Kurita)就是這樣一位日本攝影師,一生只念一座山、一生只拍一座山。
「我環遊世界去尋找我要找的東西,現在才發現原來它一直都在日本」
栗田的鏡頭中,一年四季、一天24小時,每一刻富士山都擁有無限的變化。在栗田的照片下,富士山的美,彷彿如少女般,卸下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的的高調,姿態萬千,與朝日夜月,春櫻秋楓等平凡甚至柔弱的意象相結合,顯露那般非凡的魅力。
「鑽石富士-Yuga Kurita攝」每年10月中旬到第二年2月才有機會遇見
除了在照片中定格富士山的美,日本人也將工匠精神及富士山的美麗凝固於建築之中。其中最讓人驚豔的,是那個將富士山倒過來的妙想成果——富士山世界遺產博物館。
富士山世界遺產博物館由創新與環保意識設計聞名的日本著名建築師 坂茂設計。這是一座只要看一眼就會讓人過目不忘的建築-上下顛倒的「富士山」如白雪一般皎潔,搭配天然色澤的編織外牆,如同將富士山在水中的倒影緩緩撈起,與真實的富士山火山性質形成「水山」的象徵對比,安靜地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這棟建築設計顯露出坂茂對於結構和材料的神奇把控力,如何巧妙地將富士山融入建築當中,就像將一輪明月在水中的倒影付諸實現一般,美得很夢幻。
在奈良公園,一次與鹿的約會
奈良公園,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家名勝,這裡最為有名的是春日大社的鹿群,它們被看成是神的使者而受到人們的悉心照顧。這裡有1300多頭鹿生活在這裡,大多溫順討人喜歡,不怕生人,喜愛撒嬌。去奈良看鹿,成了很多人去日本的理由。這一站,也成為我心中所往的一站
奈良的鹿被自由放養著,它們就像小孩子一樣。看見這些充滿靈性的生靈,時而靠近求食,時而遠觀禮拜,相信許多因鹿而來的人內心都會變得安靜平和。
在日本這個動畫大國,奈良曾經被畫在很多的漫畫裡面,很多的漫畫以奈良為原型,去繪製令人嚮往的奈良。奈良的一年四季都是風景如畫,它彷彿就是一個漫畫的存在,精緻,純真,爛漫,它就像日本的一個淨土,讓所有的人和好的事物在奈良匯集,它有靈性,又有信仰。
重新認識日本寺廟文化
有人說,日本人慶生在神社,結婚在教堂,下葬在佛寺,雖然不是全部,但也的確反映出日本人宗教觀裡有趣的一面。
相信許多人認識中,都將佛教與日本相聯繫,儘管神道教才算是原汁原味的日本宗教,但是佛教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公元六世紀中葉,從中國傳至日本的佛教,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不僅限於宗教上,更在藝術、詩歌、建築、園藝和茶道上多方地影響著日本人的生活。
(卡薩羅設計師團友打卡日本寺廟)
寺廟在節慶中會進行各種祭祀活動,周圍也會有販售佛經、小食品、土特產、旅行紀念品等的攤位,有些寺院還會提供膳食、禪修,甚至宿泊的服務。想要深入的感受日本文化,領略日本傳宗的建築,各地歷史悠久、建築宏大、安靜莊嚴的寺廟,是必去之地。
其中,就必須提及我們旅程中踏蹟的淺草寺。淺草寺是歷史最古老、也是現在東京市香火最為旺盛的寺廟,不只是假日,平常都是遊客如織。淺草寺的正大門,俗稱雷門,全名為風雷神門,因為在大門的兩側分別站立的是風神和雷神索爾。
(東京市香火最為旺盛的淺草寺)
雷門上掛著一盞大燈籠,它是由松下電器的董事長松下幸之助出資捐贈的,高四米,重大100公斤。在寺裡,隨處都可見掛著的大燈籠,紅色的,黑色的,而且燈籠背面寫著捐贈人的名字。
(寺內隨處可見的大燈籠)
眾所周知,現在的日本的佛教文化和我們這邊對佛教的定義有一定的出入,但你可能不知道,很多日本寺廟是承載了經營墓地的功能。在日本寺廟和墓地之間的可以直接放一個「約等於」符號。
萬物皆有靈是許多日本民眾的一直根深在心裡的思想,即使是一顆樹木,一粒石子都有著它們的守護靈,而逝去的親人也必定是這樣的;所以對於墓碑在附近的生活方式,日本民眾並沒有像我們那樣忌諱,恰恰相反有些人甚至認為死後的他們會成為佛,而越靠近他們則越容易受到神佛的庇佑。
與「魂」同居更像他們一種本來就應該正常的生活態度,它樹立在那僅因為存在,它不將改變很多,但又繼承了親人對它的牽掛,以及一處凋零的櫻花。
(本文為企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