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這是很多人有生以來最糟心、憂心、揪心的一個春節。
從2019年12月8日首例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被發現,到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隨著確診病例成倍增長、感染範圍不斷擴大,全國各地紛紛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緊急應變。一時之間,謠言四起、人心惶惶、群情激奮,運輸中斷、市場關閉、消費萎縮……疫情時刻牽動人心的同時,也強烈地衝擊著國民經濟。
面對嚴峻疫情,沒有一個產業可以置身事外,陶瓷產業也不例外。 那在此情況下陶瓷產業能做些什麼呢?
01
做最壞的評估
應該看到,相對於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遊等行業,陶瓷業受疫情的衝擊相對較小,但也絕不容忽視,主要表現為延期開工。 而延期開工並非簡單地延後開工日期,將造成許多無法預期的負面影響。
一是造成人員不穩定。 疫情當前,無論上班與否,許多員工皆人心惶惶,即便是線上復工也是不在狀態。人心不安則團隊不穩,容易導致變數,陶藝家和經銷商必須高度重視人心穩定問題,將人力資源這個最寶貴的資源牢牢穩住。
二是造成資金緊張。 疫情之下,多為線上辦公,實際經營停擺,收入基本為零,租金、工資、銀行利息等費用照付,採用重資產運營模式的陶企和經銷商經營成本大幅上漲。這讓許多原本就困難重重尤其背負重債的中小陶企和經銷商面臨破產關門,大量員工失業待崗。
三是打亂產業節奏。 疫情期間,各行各業消費萎縮,物流受阻,商業模式巨變,陶企生產、銷售、回款等正常經營活動隨之停滯,陶瓷業供給端原料、勞力等生產要素流通也因此中斷,計畫中的產品升級、管理升級、環保升級等等重大措施更是耽擱。如此一來,許多陶企、經銷商2020年目標計畫勢必會大受影響,整個陶瓷產業洗牌將進一步加劇,要麼加速迭代升級,要麼走向下坡之路。
當然,以上只是三個主要的、直接的負面影響,在中國第三產業佔比已高達53.9%、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高達57.8%、外貿依存度仍然較高的宏觀背景下,疫情對於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陶瓷產業的衝擊實際上遠不止於此。
02
盡力
既然受疫情的衝擊還沒有其他行業那麼大,並且已經作了最壞的評估,不妨放手一搏,盡最大的努力去適應和改變。
穩定團隊,關懷暖人心。 如前所述,越是在艱難時刻,越要在人的方向上下功夫,關心和愛護員工,想辦法穩定團隊。如大部分陶企都將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一而再地推遲開工日期,讓員工安心宅家抗疫,不用擔心工作崗位、薪酬等很現實的問題;金意陶等陶企,第一時間成立了疫情防控應急工作小組,按照政府要求執行防控措施,透過人員排查、為員工提供口罩等各類防控物資、建立相關責任制度等有效措施讓員工安心,蒙娜麗莎還將排查員工身體狀況的範圍擴大到了終端,讓經銷商充分感受到了廠家的溫暖;東鵬等陶廠對員工做出承諾,不因抗疫裁員、降薪。
公益戰疫,品牌在行動。 雖然陶瓷業本身早已陷入寒冬,但一些陶企並沒有袖手旁觀,一邊認真地自主抗疫,一邊踴躍地援助疫區。如新明珠、東鵬、蒙娜麗莎、諾貝爾、帝歐(歐神諾)、惠達、宏宇、簡一、順成、杭瑞、九牧、箭牌、恆潔等陶衛企業在第一時間支援武漢等疫區,為疫區捐款捐物超千萬元。這些陶衛企業援助疫區的公益行為,不僅為全國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貢獻了力量,承擔了社會責任,也讓各自的品牌發出了聲音,提升了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為疫情後的營銷和長遠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花樣開工,經營不停擺。 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沒有勞動就沒有收入,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水月鏡花;經濟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就沒有稅收,國家的軍事、外交、科技、未來等等都是空中樓閣。因此,有條件早一日開工的陶企,即準備了充足抗疫物資、有應對疫情緊急預案的陶企,如蒙娜麗莎、歐神諾、東鵬、簡一、金意陶、博德、冠星王、HBI、昊博等嚴格依照政府抗疫要求,選擇於2月10日正式開工,是陶瓷業首批線下復工的陶企;其他部分陶企則採取“花式”上班模式,透過如線上辦公、錯峰上班等方式開展經營活動,並以在線培訓的方式提升員工“軟實力”,首批線下復工的陶企接下來也將以這種方式繼續辦公。大部分希望在寒冬下和疫情後有所作為的陶企和經銷商都在用適合自己的方式提前進入經營狀態,以最好的狀態等待市場復甦。如果不提前進入工作狀態,等到疫情結束後再啟動經營就難以跟上市場節奏,所謂一步慢則步步慢、一著不慎則滿盤皆輸。
生存保命,希望在未來。 話又說回來,對於不具備開工條件的陶企,如果盲目開工,無異於自尋死路,一則沒有市場,即便開工也產生不了銷售業績,二則一旦發生個別員工乃至大量員工感染新冠病毒的狀況,必將遭遇滅頂之災。 而對於所有陶企來說,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如果還想繼續發展壯大,千方百計讓自己活下去是第一要義,千萬不要在疫情下鑽牛角尖,計較一時的得失,更不能抱著「堤外損失堤內補」的危險思想,應該勇於承擔責任,著眼未來,佈局長遠。如新明珠、金意陶等陶企以智慧門市、線上門市等方式,為經銷商進行線上引流,助力終端門店獲客破局;匯亞等陶企對全國經銷商提出幫扶措施,獅王等陶企則對湖北經銷商提供援助,道格拉斯更是直接喊出「千萬補貼,守望相助」的口號,出廠價直降10%,補貼5個月。總之,廠商攜手,共同活下去才有希望;各家居賣場紛紛為商家減租,如紅星美凱龍82家商場落實減租約5.9億元;各地政府 strong>相繼推出扶持政策,拯救在疫情中處於危機的中小企業包括中小陶企。
應當看到,疫情過後:無論房價是跌是漲,疫情中冰封的房地產市場都將迎來一輪強烈的反彈,必然會對陶瓷市場起到積極的拉動動作用,退一萬步說,縱使房地產市場不反彈,疫情也只是延遲了瓷磚消費,而不會取消瓷磚需求,當下的銷售延遲一定會迎來後期的業績爆發;陶瓷行業的研發、生產、銷售、管理、物流特別是服務等各個環節都將在疫情催生的新商業模式的作用下被迫做出重大改變,這將對陶企的創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創新或將成為陶企發展的最大動力;一些陶企將頹然死去,但同時也有很多陶企將浴火重生,尤其是那些在疫情下能抓住良好機會緊走幾步的頭部企業。
這次疫情可能會對中國經濟造成無法估量的影響,但一定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長遠趨勢。只要中國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就有保障,陶瓷業就永遠不會淪落到夕陽產業。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讓我們期待疫情之後更加美好的陶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