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網訊 最近不能看新聞,一是故事不新,二是事故太多。當然微博、朋友圈、慾望、夜生活活躍度也在下降,大家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不過生活還要繼續、專欄還是要寫。這期就談陶瓷之外的兩件事,一個是中國版ZARA的悲涼,另一個是火辣的空調撕逼大戰。事雖然是兩件,但表達的卻是一個當下、一個故事的兩個結局。
談到中國版ZARA事件,就會想起成立於1998年的拉夏貝爾,男人可能陌生,女性應該都熟知。 2018年其銷售收入突破100億,線下門市達9,200餘家,2019年上半年關閉2,400家,半年獲利預計下降50%。從專家分析、財報看,除了適銷對路存疑,就是三高模式的拖累(高存貨、高費用、高擴張)。
再看看6.18以來打得火熱的空調撕逼大戰。具體誰對誰錯不做評價,這是法律和市場的範疇,但一個千億級的企業去撕逼一個百億的企業也算奇聞。在度娘上問一下,可以找到這個百億的企業逆襲和被撕的緣由。中歐評論這樣說:對許多家電品牌而言,存量市場就是零和博弈,經銷商只是競爭通路或博弈工具之一。當家電品牌商都高喊著「滿足用戶需求」、「創新驅動」的口號時,往往只是面板、功能的微調,就以創新名義走向市場,鮮有品牌能夠以顛覆式創新推動產業前進。壓貨模式即便到了顯然不適合市場環境和行業趨勢的情況下,×空調品牌率先擁抱互聯網,憑藉靈活變通的打法、年輕時尚的定位、多元化跨界的營銷,摸爬滾打多年後牢牢佔據網路空調銷售第一品牌的位置。重新分配了市場的蛋糕可能是主要原因,不是網路上罵娘者認知的假相,上周北京的抽檢也給了打臉的結論,競爭本是建立在公平上的進步,相煎何太急呢?
兩件事、兩個結果,都值得商界深思。其實未來的市場歸誰?眾說紛紜,從服裝到快消,從電器到互聯網,從材料供應商到商品銷售商,小有小的難處,大有大的苦衷。只有做好當下、擁抱未來才有出路,尤其在市場換檔期和消費的迭代期。縱觀所有長久的品牌,其發展有一些共識。
一、品牌的格調和大愛,決定品牌的路能走多遠。 關於人性惡還是人性善自古都有爭論,一直沒人給個結果。但關於品牌的性惡善沒有爭辯,所有品牌都是為美好而生的,即使背後有濃濃的銅臭味。
二、品牌要有核心競爭力,且核心競爭力具有時代領先性。 在產業發展初期優勢是不容易建立的,有優勢就有競爭力;而現在技術壁壘幾乎為零,競爭力相對容易取得。所以,現在要談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不容易模仿的,它不是一個指標,而是一個體系。
三、無論品牌規模大小,都要有良好的基因與市場基礎。 以前,消費者缺乏認識,對產品、品質、技術的認知都依賴品牌,品牌效應自然就被放大了。現在,消費者有健全的自我主張,品牌會有所弱化,但品牌的基礎是消費的基石。所以消費者無論如何進化,購買都是看品牌根基的可信賴度和基因的純正性。
四、從品牌塑造到品牌IP的集合,才是品牌成長的歷程。 早期,品牌本身就很重要,它集合了大量的消費需求訊息,所以消費者對品牌的依賴度會高。未來,品牌的組成IP很多,輸出也很分散,不同人只會捕捉與自己匹配的IP,也產生了品牌的消費弱勢和IP的自我標籤。
五、小品牌不能有大企業病,大品牌不能缺乏動能。 這是成熟期的企業常態和普遍現象,這不是由品牌決定的,而是企業的決策群體和三權不分立造成的。小品牌得了大企業病,就會喪失原有的優勢,市場遇到波折期,會比一般的企業更艱難。同樣,大企業缺乏動能,也是件可怕的事,一個大企業如果實現不了動能轉化、規模效應和邊界突圍,進而實現邊際效應,經營起來是很辛苦的,因為任何企業的業績都不會無限、高速增長。
六、該對老闆負責,還是對企業發展負責?誰才是企業的主人? 這是個新話題,也是當前形勢下引發的。提這個問題,不是說老闆不能當家作主,而是對體制的反思。未來,老闆應該是企業的擁有者,企業才是企業的主人,每個從業人員要樹立這樣的觀念,企業才會基業長青。畢竟,人也有情緒宣洩,人的決策和管理會錯,而企業只有始終如一地按規則持續創造,否則就會壽終正寢。
七、管理是好東西,不過管理幅度和半徑過大,效率就會下降,生產力轉換就難。 最好的管理不是規範,而是激發創造、提升效率,過大的管理半徑和過剩的管理就是拖累。未來,一切事情的效率和時間成本是管理的方向,也是獲利的基礎。
八、品牌的負資產拋不拋、誰來拋,會不會成為處理負資產的罪人? 這是管理的最大弱視。例如帳面的庫存和閒散設備,半年還保值,一年就貶值,兩年了就可能沒有值,三年可能就是負資產,甚至成為負資產的時間會更短。要不要拋?誰來拋?拋了怎麼辦?都是困擾所有者、管理者、執行者的問題。
九、都說人越來越重要,什麼樣的人才重要?什麼樣的用人觀才符合時代? 隨著千禧世代當家立業,人在發生巨變,他們隨性的工作,讓老一輩人力資源管理者頭痛。所以,現在用人是新的考驗和學問。以前招人喜歡德為先,最終道德有餘創造力不足、老好人盛行諫言者少。未來,社會生態和價值都以創造為先導,職場將會踏入以創造論英雄的新時代。例如,同樣一個銷售老總,有的只能幫你做業績,有的能幫你創造利潤,市場好的時候業績自然好、利潤自然可觀,二者區別不大;而經濟成長放緩時,就展現了差距,尤其當下的市場,十有八九對現有的人不滿意,也是從銷售型到經營型轉變的市場倒逼人才機制。
一邊是悲涼,一邊是火辣,這個夏季有點躁。電器產業不只千億級的寡頭,當然也有讓寡頭感覺到壓力的百億級企業,各有各的成功,也是真實的市場案例,其他產業也是如此。以前,倒下的多是中小企業,以後任何企業都有可能倒下,今天中國版ZARA、鞋業大王、男人的衣櫥、飲料巨頭、商場大鱷的困境值得借鏡。
守住企業底線,發揮核心優長,與時代同行,不斷創新競爭力和加速企業效能,以創造為準則用好人,做好自己就是成功。真槍真刀的時代已經來臨,沒有基因和基礎的浮、誇、吹即將告別這個時代。未來,一旁悲涼、一旁火熱是常態,市場再無集體式的狂歡!